扫一扫
扫一扫
专访 | 星艺人的星力量

浏览:9672星艺装饰2016-05-30


总有一种声音,常常萦绕在我们的耳旁,激励我们勇敢前行;

总有一些名字,让我们竖起大拇指,说一千一万句赞叹都不够;

总有一些故事,我们不厌其烦地讲了又讲,给生活带来无限欢笑;

总有一种力量,给我们自信,给我们感动,给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理由。


这些声音,这些名字,这些故事,这些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和激励我们,满怀希望,铿锵前行。

 


他们是我们的标杆,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是集团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是集团设计经典的践行者,他们是我们向左向右向前看的指挥棒,他们是飘扬在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帜……”无论在星艺哪个单位,只要笔者一提到星艺装饰广州分公司,一提到那些在业内、在星艺赫赫有名的设计师的名字,他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真诚的赞美。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很多优秀的星艺人,也是从广州走向全国,开拓新市场,创造新奇迹,耕艺种德,设计幸福,发扬敢为人先,恪守勤俭,诚信正直,勇于奉献的星艺精神,传播先进的粤派装饰设计文化,将星艺品牌不断发扬光大,将星艺大爱之旗插在神州大地的大小角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铭记,让我们致敬。

 

在业界,流传这样一种肯定和赞誉:在中国,只要有装饰的城市,就能看到星艺人的身影。在爱的感召下,每一个星艺人心存阳光、充满爱心、永葆激情,每一天都在为爱而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创新创造、为爱筑家。

 

凝聚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争创行业领先的时代品牌。广州分公司作为集团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见证者,广州星艺人不仅牢记使命,坚守承诺,奋力前行,且通过管理创新、设计创新、文化创新、营销创新、工艺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把创新引领真正落到了实处。

 

创新发展,行业领先,这是行业领导给予星艺的高度肯定和赞誉,也是全体星艺人的承诺、使命和奋斗的力量。学习、改变、创新,成就了今天的星艺。

星艺装饰广州分公司团队

 

510日、11日,本报采访了广州分公司不同岗位的十多名优秀的星艺人,通过他们讲述的真实故事,笔者特此以学习、改变和创新为叙述主线,以期记录和书写星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发展史诗的一章一节,触摸记忆色彩,珍藏创业传奇,铭记感动人物,见证精彩一刻,撷取点滴爱与瞬间,以飨读者。



柯志强:加强管理,注重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初,柯志强选择在武宁金水小学做了一名什么都教的普通老师。这个选择,让他把17年最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

 

谈到执教生涯,柯志强笑着说:“我可能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教书是我的工作,我真心热爱过,并努力做到最好。但在教书之余,比如借用寒假暑假时间,我还开过药店,当过煤贩子,卖过一根一毛钱的冰棍……”

 

正因他的“不安分”,当沿海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次又一次吹到校园,吹到他的讲台上时,他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的教鞭和粉笔,辞掉教学工作,南下广州寻梦,来到星艺装饰。这一年,已是2001年。

 

初到星艺,柯志强担任公司项目监理。他给自己暗暗地定下一个短期目标:“3年当经理,5年做老板,争取存款10万元……”有了目标,柯志强从改变自我开始,开始走上与教书先生完全不一样的创业奋斗之路。

 

为了目标和梦想,他去过北京,到过湛江,担任了一年的工程部经理,做了半年的经理,后又去了余工开办的另一家装饰公司。直到2005年,他在余批生的多次邀请下,又回到了星艺,开始组建材料公司。2007年,因为材料公司业务拓展问题,柯志强又离开了星艺,在“兄弟”品牌打拼,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装饰装修这一行。2009年,材料公司重新整顿和规范,他再次回到材料公司。从此,他算是在星艺稳定下来了。

 

2012年,柯志强担任集团最好最大的单位——广州分公司经理。“当时的担子很重,压力也很大。经过几个月的考虑,我也找了几位管理人员进行谈话,最后才决定下来。同时,我也做了一个短期规划。我想,首先要讲规矩、树正气、严管理、强责任、重执行,激发正能量,对内加强管理,注重创新发展,对外借势借力,树立良好口碑,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柯志强表示,在公司内,打架、炒单、拿回扣等现象时有发生,既有损客户利益,又对公司正常业务的开展造成一定障碍,对此他当众宣布零容忍。

 

“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正直、善良、公平、公正。” 当笔者询问当初如何管理时,柯志强如此说。

 

说到正直,我想起一件事。曾经有一个工程监理工地亏本,被公司处罚后,暴跳如雷,甚至提着刀在我办公室门口耀武扬威,撒泼闹事。第一天被同事劝退后,第二天又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当初真是一点也不惧怕。最后,我站在他的面前,斩钉截铁地指出他的问题,并告诉他为什么处罚,不是我的错,错在他,而且他这样鲁莽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最后算是说服他了。做人,不要逞强,也不能示弱,该站出来的时候就要站出来。”

说到这儿,坐在笔者斜对面的柯志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仰头想了一阵子。

 

所谓善良。记得有一名营销人员在公司打架,触犯了公司的规则,也触犯了我的管理‘天条’,我果断作出通报开除的处罚。他也认错了,找到了我,希望能够留下来。我就对他说,你本性不坏,工作也认真,但是你触犯了我的底线,所以你必须离开。工资、提成照样发给你,我不会克扣一分钱。如果未来的一年半载内,你仍然认为星艺好,可以再回来。但现在,你必须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在处理员工的问题上,管理者要本着善良的心去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让员工切实地感受到我们像家长一样在关爱他们。”

 

这时,柯志强解释说,到广州分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就提出自己的管理“天条”:打架和炒单,一经查实,立马走人。

 

关于公平和公正。在一个大团队的管理中,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尤为重要。当初,有设计组长提出信息分配不公,对此有异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分公司前年就建立了EIP系统,利用软件进行管理,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是人来统计数字,想要做到公平公正是很难的,利用科技来管理,可以解决很多管理难题。”

 

 

谈到未来,柯志强对笔者表示,近两年想了很多管理办法,希望打造一个让企业稳健发展、让员工快乐成长、让客户深情赞许的阳光星艺。他说:“团队就像是一列火车,行驶在不同的轨道上,有的会因思想、行为的差异而导致偏轨,而我愿做一个‘铺轨’人,通过并轨、转轨等形式,让火车行驶在一条可以通往梦想的轨道,这样我们才能抵达终点。” 

 



刘亦萍:两张欠条,走出创新发展的困境

1992年,刘亦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起初在一家国营企业打拼。四年后,她又进入一家外企,工作了8年。直到2003年,星艺创始人余工找到了刘亦萍,并邀请她到星艺上班。刘亦萍向笔者透露,其实早在1995年,她便认识了余工。来星艺,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的职业选择。

 

刘亦萍告诉笔者:“2003年3月8日,我正式成为一名星艺人。”

 

进入星艺后,刘亦萍担任公司业务部经理的职位。刘亦萍饶有兴趣地说:“你们可能想不到,当时真是挺有意思的。我入职时,公司只有11个设计师。当时的业务部只在金利来有一个小小设计中心。直到8月,才进驻到财富广场。由于市场的特殊性,各个分支机构比较分散,如同和、海珠,都是独立核算的。所以,在当年的报纸广告版面上,你会看到有两三个小星艺……”

 

 “当年的业务部只是公司一个小部门,但这个部门的收入是支撑着整个集团的,所以入不敷出。基于这种情况,公司对其进行改制,让业务部门重组变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分公司的雏形。”说到这儿,刘亦萍想了想,回忆道,“1997年,星艺装饰开始实施‘棋行天下’的品牌扩张战略,所以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全国各地高速地开办分公司,也因此导致广州的团队人员流失十分严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初,刘亦萍与柯志强(时任工程部经理)、张友峰(时任广州分公司经理,现任集团工程管控中心总监)到珠江花园面试第一批工程监理。刘亦萍透露,一天听了82个监理的演讲,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最后招了40个。

 

从1995年接触星艺,到2003年进入星艺,刘亦萍看到了星艺很大的变化。一是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客户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三是星艺的人才储备能力递增很快。她介绍说,那个时候每天有早课,每周2至3次晚课,工程、设计系列的课从不间断,余工常常亲自讲课,学习的氛围很浓。在北大特训的时候,刘亦萍和松江分公司经理周文娟还同住在一个宿舍。如今,全国很多单位优秀管理者,当时都是一起特训的“同学”。

 

在广州,星艺装饰的设计力量在行内来说是比较有优势的,这跟公司领导的重视密不可分。刘亦萍表示,有些设计师水平很高,但是不愿意参加业内大赛,也不去宣传。这时,公司领导就会做一些推动,以及政策上的鼓励。比如谭立予,他刚毕业到公司的时候,业绩不错,后来在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的时候,他也成为了部门经理的推选人之一。但是,经过各方面的考量,刘亦萍等管理者认为谭立予更大的长处在其设计专业上,把他放在日常管理的岗位上对其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最后公司决定组建设计工作室,让他在设计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现在,谭立予是广州分公司高端设计师工作室的带头人,这也是广州分公司最早成立的工作室。

 

广州分公司作为全国星艺的标杆企业,规模也相当庞大。目前,公司设计师有110多人,共分为14个组。刘亦萍认为,在团队管理上,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很重要。她介绍说:“目前广州分公司最优秀的是设计五组,潘丽环是组长;其次是设计一组,帅伯尤是组长。”

 

面对集团重组改制,作为一名管理者,刘亦萍也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当下广州市场上的格局,和十几年前的格局相差极大。十多年前,公司面对的主要是内部人员流动问题,外部是价格竞争问题。刘亦萍解释道,以往市面上不正规的公司较多,多是以低价取胜,因此当年她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招人和培养人身上。而另一方面,星艺的价格一般要高于市场价格的20%左右。她告诉设计师们,不是星艺的东西贵,而是星艺的品质高、服务好,拥有一流的装修工艺和优质的材料。她还特别提到张友峰经理,从2003年担任公司经理后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提升管理水平和工艺标准,从而确保今天的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刘亦萍介绍,星艺装饰在前期的宣传主要以报纸为主,但近年来因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推广的主要媒介。在市场推广方面,集团最好能够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一个平台进行大力推广。拿网络这块来讲,每个公司投入非常多,但是水平不高,没有整合资源投入进去,力度是很微弱的。目前来说,全国的情况就像广州初期的情况一样的,没有进行资源的整合,非常可惜。对此,刘亦萍遗憾地说:“打两个比方,好的方面,我们像很多珍珠,但是却没有把它串起来,成为一条名贵的项链。而不好的方面,比如遇到一个坑,一个公司跳进去了,其他人也跟着跳进去,同样的错误会重复出现。好的东西不能相互借鉴,不好的不能及时规避和修正。”

 

作为业务部经理,刘亦萍要考虑更多是公司的利益。但如何实现公司的产值和利润最大化,她就认为主要在两方面上着手:一个是找客户,在找客户这一块,更多的是涉及到市场和推广,还有一方面是我们要把找到的客户想办法消化。2003年,刘亦萍进来以后,公司的团队不断壮大,从刚开始只有一个天河设计中心,后来发展到下面有十来个分部的时候,刘亦萍就发现,在管理上,做不到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客户信息的管理,量的数据汇总和分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当时没有相应的部门支持,刘亦萍只能用以前在外企的工作方法,自己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直到2014年,公司购买了一个管理软件,情况才得到好转。

 

当聊到这些年对她影响最深的星艺人时,刘亦萍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余工。她回忆道,刚进星艺时,恰好遇上“非典”,公司在岗的员工极少。也因当时的公司体制原因,产值虽然不错,但利润很少,账上只有1400多元,这对于公司的运营是个极大的困难。说到这儿,刘亦萍给笔者讲了两个故事。

 

一次,公司原本承诺给一个设计组长奖励五万元奖金,但账上没钱,所以一直发不出来。他一发火,就提着一块砖头去找财务了。我和张友峰见状,便给他打了欠条,并承诺5月一定发给他。另外,因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我们购买了正版Windows的系统,但却没钱。最后,我们又打了一张欠条。

 

为了改变,为了创新,两张欠条,让他们深深懂得了管理的艰难,也让公司真正走出发展的困境。

 

 

当时,刘亦萍找过余工,说出遇到的困惑。刘亦萍回忆余工当时是这么回答她的:“不要太多担心,慢慢会好起来的。如今,星艺已经长成一棵大树了,像一棵苹果树,已经结了很多果子,只要你们辛勤浇水,它会结出更多的果实。”听了余工的话,刘亦萍豁然开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地了。

 

另外一个对刘亦萍影响深刻的人,理所当然是她当年的“搭档”、直接上司张友峰。

 

刘亦萍初来业务部,跟设计师谈任务的时候,分了5个小组,并承诺达到目标就能得到很好的奖励,但是设计师们都不相信,觉得任务无法完成。到了第二年,有一次公司业务部开会,从下午3点开到第二天上午8点,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市场经营的分析。刘亦萍说:“作为管理人员,要让员工对公司的目标达成一个共识。在慢慢引导的过程中,告诉他们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付出多少的努力就能达到多大的结果。”

 

经过了一晚的“谈判”,设计师们终于勉强接受了任务。结果,当年有4个组完成了任务,创造了奇迹,由此证明了定下的目标不是天方夜谭,是可实现的。

 

后来,张友峰提着一袋钱发工资,并说了一句话:“作为管理人员,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给你们把路建好,把高速公路铺好,你们只要开足马力往前冲就好。”

 

托尔斯泰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谈到管理,刘亦萍扳着手指头对笔者耐心地说:“我认为我们管理人员做好四件事情:第一是找到合适的人,建好自己的团队。不一定找最好的,但一定要找最合适的。第二是做好培训,在不同的位置上都是要去学习的。如果我们缺乏一个好的培训体系,培训需求的分析、资料的整理、工具的建立、培训的考核,那么即使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人来到公司,其成长的过程也非常缓慢,这其实是公司巨大的损失。第三是设定目标,既然设定了目标,那这个目标是要具体的,有时间限制的,而且是有可能达成的。最后,调集一切资源帮助员工达成目标。整合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各种资源,帮助员工达成目标,这就是一名管理者要做且一定要做好的事。

 



郭晓华:无创意,不设计,让作品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


1998年,郭晓华在星艺装饰实习三个月后,便到一家香港公司工作。当时,他不是认为星艺不好,而是在朋友的邀请下,为了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经过认真考虑,顺其自然地作出另一种选择。不过,在2001年,郭晓华又到了星艺,在上海工作。三年之后,他又辗转到了广州,和朋友一起创业。2005年4月,郭晓华再次走进星艺,到了广州分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设计师。

 

这一次,郭晓华对自己暗暗许下承诺:“只要星艺不赶我走,就不再离开了。”于是,他就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到设计组长、设计总监。

 

郭晓华告诉笔者,他在当设计组长的时候,也曾有业绩不达标的情况出现。他回忆说,第一年他的个人业绩达到了400万,但团队的业绩却没有完成,公司按照奖惩制度罚款12000元。后来,罗总(罗照球,时任星艺装饰总裁,现任星艺集团董事长)知道了此事,便打电话询问。“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应该接受公司的惩罚。”事后,经过公司领导的一致协商,因他个人的突出贡献,最后没有罚款,让他甚为感动。

 

 

这件事,让郭晓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团队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是不够的。第二年,郭晓华就提出组建一支专业设计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给优秀的人更大的舞台,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也是这时,谭立予等一些优秀的设计人才加入星艺设计团队。

 

郭晓华走上设计管理道路后,虽然工作的重点有所改变,但他从未放下一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笔。有空,他还是喜欢到外面走走、看看、画画。他表示,设计手绘的一个重要表达,就是设计思想的表现。郭晓华向笔者介绍,在整个家装行业来说,星艺的设计水平是走在前面的。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有思想有个性有非凡创造力的设计师。因此,公司也在努力倡导和注重培养一些有思想的专业设计师。当下,广州分公司现在组建了一个高端设计组,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很多设计师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关于设计师的成长,郭晓华如此说:“只要人品不错,服务意识强,热爱自己的职业,把客户当成朋友一样对待,那么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就是个不错的设计师。” 

 

 

作为一名装修设计师,与客户的沟通尤为重要。最近,郭晓华又遇上他工作以来最“难缠”的一位客户。在2007年,郭晓华就帮该客户设计了一套房子。他回忆说:“刚接触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都几乎达到了容忍的极限,当时客户也要求退单了。不过,这个女客户的老公对说了这样一句话:‘郭工,你还是改行吧,你要是次次碰到我老婆这样的客户,那你岂不是死定了……’”当时,郭晓华听了客户这句话,又认真思考了一下,当面向客户承诺,一定要对他们的爱家设计装修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过后,郭晓华换了一种角度思考,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想客户之所想,重新调整设计。后来完工后,客户也对设计服务和装修质量非常满意,还介绍了一个100多万的单。

 

不久前,该客户从国外回来,又找到了郭晓华。即使与客户很多年不联系,客户也改了电话号码,但当客户拨通电话时,聊了几句,郭晓华便听出客户的声音。叫出她的名字,客户十分感动。这一次,这位当初非常“难缠”的客户,又请给郭晓华设计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房子。

 

郭晓华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好的作品,无创意,不设计,让作品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而且还要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设计、创新设计,让设计改变生活,让设计刷新梦想。

战略合作
深度合作
友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