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扫一扫
南昌设计师职业生态级分析,你能对号入座吗?

浏览:26311雨洛2019-02-19

写在前面的话


此前写了《凭什么康之居装饰集团敢说“只做第一”》,反响还是比较大,绝大部分人觉得写得非常中肯。这是我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一方,连康之居人看到都是《江西室内》公众号发出来的。这并不是一篇宣传稿,它也不是偏袒谁、说谁好或者不好。现在谢坚先生看没看到都不知道,至少我没发给他看。所以有人提出能否适当的改动些措辞,我说改不了,改了就不真实,就不是观点。观点可以接受不同意见,但它一定具有独立性。

坚持一种观点或价值观,我想这本来就是我的与众不同。其实,我早两年就动了要写点观点、现象剖析的文章或者脱口视频,但迟迟没有做,就是考虑到即便你说得再客观,但一定会众口难调,甚至惹一身骚,于是一直搁浅。但今年想来,其实有些东西说出来,其实对大家对行业的认知是有帮助的,至少在知识素材的构建层面上可以更加丰富,虽然我说得一定不是百分百对。往后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称赞一片,也有批评一片,我希望大家纯当百家争鸣。

我有时候其实也是蛮轴的一个人,比如不少业内的老板花钱请我做单纯的开业策划和执行,几乎被我拒绝了,因为我真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广告公司,这些搭台请节目锣鼓喧嚣的事找专业执行公司做就行,我觉得自己的长处或者价值不在此。我会建议他们花钱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更有品味更符合他们层次的事情上。每天都是不同公司开业,纯开业活动有时候是没办法,图吉利,但大部分在这种环境下是劳民伤财。所以,很多钱我不愿意收,甚至我会直接告诉他们不要去浪费这个钱。

所以,对于合作伙伴,或者对于赚钱这个事,我是有自己的考量尺度,并不是你给钱我就愿意做,也得挑,说挑会显得有点清高或者被人说成死作。那就叫两全适合吧。你比如润成创展木门的宿旭勋总,算是多年的大哥了,以前每年合作都是初八开张第一天就把广告费现金全额递上,说这是好彩头,年年都是第一个送钱的客户。后来创业没找他合作,见面被他说了顿,说给钱都不合作啊,太文人气了,我笑笑并致以感谢。再过一年我们就合作了,可是我发现他已经比较少精力走渠道了,自个在门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钱其实投得是情谊。于是,我再也没有找他继续投钱。圣象地板的李青松总也是个大气之人,早年广州设计周江西设计师组团赞助,二话不说支持。后来联合搜狐、腾讯、江南都市报做品牌价值榜,人家李总低调是不想露出的,但他坦率说,你们问下其他人,有人搞他就算了,如果数量不够,他一定顶上。他是江西、贵州几个省的圣象总代,产业做得大,非他不可。他一言九鼎支持。后来我有几个设计单推荐过去,价格都压得很死,确实他们都是正常价运作,不走渠道。所以,我也没再找过他,因为我知道人家没这个需求,你何必去找,人家可能很大方你开口了他会支持,但是意义不大。新中源陶瓷龙斌总我也一直感恩。创业始,他新中源喜盈门店开业策划找我,当时有点小故事,但他力挺我合作了这个项目,至今感恩记于心。但是他立足喜盈门也有不错的推广通道,我想这个行业真没必要花重复的钱,此后我从来没有找过他谈合作投广告,见面也是聊点客套话。我家装修的瓷砖还是龙总托斯卡纳瓷砖和张维在总加西亚瓷砖免费赞助的,实在感激了。也直到去年足球队,有品牌临时撤场,我想费用不多,正好带着感恩的心希望龙总协恩仕进入这个体系,或许对他的卫浴也是一个帮助。合作这事,我还真随缘,并不强求。

很多时候,宿总说我不是个商人,文人气质太重,我想自己确实也不是。我就觉得真诚做好自己的事,合作也是要基于价值观的认同和需求点的匹配。这些年,真是挺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贵人,有时候他们的举动都会令自己时常想起感动。你像标顶石材金忠总多送钱来合作,我说不要那么多;众森装饰李广总主动打电话过来责问,说你这个合同到期了都不来续签合同收钱,然后赶紧一次性转给我,因事耽搁一天转还跟我说对不起;欧龙供暖吴万送总当年我买房,二话不说把还没有到期付款的广告费全部提前转给我;星驰装饰叶蔚林总年年合作,无论对我们服务满意度如何都是从来没有断过支持;康之居装饰谢坚总一句“我不知道你做了哪些项目,我认你钟洛洲就好了”一句话真暖心……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没法一一列举。种种细节想来,都是一种幸福和感恩。

因为有感动,因为有思考,因为有经历,因为有感触,所以,决定隔了多年后继续执笔写写。还是那句话,不管写得好不好,不管写得观点认同或不认同,或者认知上有误区或者盲区,没有写到位,请别见怪,存当文人练语。

写如上这些,是期望大家在了解一个真实的我之后,遇到观点不一致时不会狠狠骂我,我坚强中有脆弱,哈哈,务必高抬贵手!

下面,说正题吧!

 


如果从2001年算起,南昌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已过了17年,有17年设计年限的设计师凤毛麟角。但这17年的发展,设计师群体从屈指可数到数不胜数,装饰公司和设计机构从片片数个到如今也是遍及各个角落,设计收费也从免费到数十、数百不等,设计师从坐公交骑自行车租房住到如今开奔驰宝马买了房的比比皆是……南昌楼盘林立,城市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计师荷包鼓鼓,设计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办公环境越来越高大上。

尽管如今变化之大,很多人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奋斗,甚至日子今非昔比但更加焦虑彷徨、欲望满满。这是时代和国家、你与我的进步,但在进步中有时候你怕停下脚步。可假如你是从农村出来的穷孩子,读书来到城市,打工来到这里,你静下心来思考,盘点你此前人生轨迹变化,你应当无比感恩和幸福。因为,你确实已经比很多人过得好,你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江西家居建材室内设计行业最早的媒体人之一,也算现在留存下来用一个手的指头都能数出来的极少媒体人,在见证这个时代这个行业发展的历程中,我时常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大家的进步,用感恩的心境去享受每一个当下,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创造更多的未来,当然,也时常回头看,初心不改地鞭笞自己。从业十多年,从电视到杂志到网络到新媒体……用不同的时代媒介记录着行业和行业人的发展,粗略地盘算下,应该做的设计活动不会低于100场,采访的人不会低于1000个,见证的起起落落的公司更是举不胜举。有时候,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它们的发展,会是特别有趣的事。设计师在职业中会经历哪些?有什么共性?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纯当谈资。

 

1

从业形式:装饰公司、设计工作室、个人

 

无论是通过设计培训、拜师学艺或者高校科班出身,一个设计师入行基本是三种模式:进入一家装饰公司、开设计公司(工作室)、没有固定场地(主要以家为点)接单。也有在高校的设计专业老师平时也接设计单除外,不在讨论之类。

对于大部分没有设计经验的人而言,进入装饰公司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一个好的装饰公司是一个大平台,解决了管理、营销、品牌、人才、资金、材料供应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设计师只要好好把设计做好,对材料熟悉运用,客户服务好,工作相对要简单。很多人做设计非常不错,但其实并不适合开公司,因为管理、营销等都未必是他们的强项,另外个性和随性度都太强。所以,康之居、丛一楼、星艺、华浔、业之峰、龙发等等,其实都培养了很多优秀设计师。尽管这些公司发展得程度各有千秋,但是作为历史沉淀下来的大品牌都是值得尊敬的。设计师也理应带着感恩的心态去致敬自己所呆过的企业,没有他们,自己可能要推后很久才能成为一名赚了钱的设计师,尚且不谈出名。

当然,还有些人可能开始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比如胡笑天、老蔡、徐乐城等等。早期的设计工作室,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且几乎都没有在工商注册,对LOGO、商标等等的意识就更谈不上,其实对品牌的认知很单薄,并不具有前瞻性。但是和个人设计师相比,至少他们有一个办公的地方,客户能够找到。个人设计师就是连办公地点都没有,长期在家里或者蹭别人的地方谈单,业主是慕名找他们的或者朋友推荐给他们的,相对都比较熟悉了。无论是有办公场所还是没有办公场所,在很多装饰公司眼里,他们就是游击队。而且,这部分群体很多,他们的业绩要占到市场的50%以上。南昌家装公司的份额之前还不足30%,剩下一部分自装的不少。所以,那个时候装饰公司业绩受影响,天天骂“游击队”,甚至在主流媒体、正式场合群起讨伐。这几年,设计公司的品牌规范性也越来越强了,装饰公司赚得钱也不少了,很多“游击队”又是从自己公司出去的,骂累了不骂了,再骂都等于骂自己带大的孩子。

设计公司比较早有品牌意识,给自己取个好听的名字,名片上也会印上的,算是想得比较远的,现在看来都发展得不错,比如陈继耀的缤丽空间,蔡进盛的方块空间,胡笑天的笑天设计。这帮人几乎就自己开设计公司,没在装饰公司呆或者呆得时间很短就出来创业了。

当然,这十多年中,很多装饰公司都死掉了,跑路的也不少,要真列举几个名字,我估计现在行业里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正如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老一批的材料大咖的名字,那时候最火最集中的市场是现在的三经路、洛阳路、孺子路、省建材等,后来才有卖场大成之家、泛美、香江等,喜盈门、红星、欧亚达、月星等还没有进来。很多早期的建材大咖都转型了,甚至很多人已经离开了这个城市,或者过世的都很多。

现在各个楼盘去看看,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数不清,设计师的工作室遍布在南昌各地,以前以青山湖、东湖板块为主,现在逐步转移以朝阳洲、红谷滩板块为主。现在很多设计公司都做得非常不错,设计人才也不断涌现。

 

2

设计师为什么会从装饰公司离职?

 

大部分设计师是在装饰公司干过的。随着他们工作经验的丰富,客户资源的累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情怀,想赚更多钱的欲望,很多人会跃跃欲试地出来创业,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或者工作室。他们出来,基本有几种情况:

1、有了客户资源,有了赚更多钱的欲望。在装饰公司干了多年后,累积了一些客户群体,这些客户关系都经营得不错,时而还介绍些业务进来。设计师自然赚了钱,赚了钱的同时觉得有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而且经营得好回头客和反介绍的客源有,这样创业就不怕了。再加上项目监理和工人都有熟悉的,不怕做不了。评估下利润,一年做几个单,轻松又赚钱多。行,出来干!他们辞职了。

2、厌倦了装饰公司月月搞签单活动、朝九晚五还熬夜加班的的体制与工作方式。设计师是有情怀的,他们的艺术细胞天生就赋予了他们对自由、浪漫、品质生活的精致追求。大学的教育就是告诉他们设计师如何高大上,周遭的氛围就告诉他们设计师应该是有艺术的、有品位、有情趣的。结果,签不了单也拿不到什么钱熬得难受,要么签单多也能赚钱,外表也光鲜,但公司月月搞活动,宣誓大会,签单军令状,做设计方案,签单签单签单,永远停不下来的活动,永远签不完的单,永远熬不完的夜,他们对这样的工作方式开始抗拒。内心彷徨,这和美好想象中的设计师生活落差也太大了吧。于是,情怀得不到释放,设计水平得不到提高,有时候工地品质还不能如自己愿。这样的生活厌倦了,如果单干,一年少做些单,但抓好品质,服务好客户,平时出去旅游,这才有逼格。怎么办?辞职!

3、榜样的力量,他行我也行。不少从装饰公司出来单干的设计师做得还真不错,无论从品牌价值还是实际收益,似乎和在公司体制内都有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市场活跃度的表现更令曾经的同事羡慕不已。俗话说,都是同一起跑线的人,凭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以前是有很多顾虑,怕没有平台、不长久,业务不稳定。看到曾经比自己差或者差不多的同事都成了,刺激了大脑神经。怎么样?辞职!

4、公司管理不行,没有单,找希望。当然,创业的人不少,尤其是这些年“万众创业”的口号激起了很多人勇于创业,但创业毕竟需要经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要做好一个装饰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长久做好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更是难上加难。并不是每一个装饰企业都做得好,生命周期也不过2年。很多装饰企业老总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构建、人才培养上本身就不具备专业的能力。混乱的管理、不稳定的业务、杂乱的工地让很多设计师头疼,他们被迫离开公司,选择加入更好的平台,或者干脆出来创业。

当然,个案中比如和老板闹掰,与同事不和,对奖金或工资抠扣不合理,突然找到合意的合伙人想创业等造成的突发事件就不再讨论,但总的也可以归结为第4点,而且多少还是受前面几点的综合影响。

但说实话,有时候创业是条不归路,九死一生。稍微好的是,设计创业的成本相对要低,毕竟是文化创意类、轻资产的产业。经历本身就是财富。

 

3

公司离职后的设计师选择,畸形哑铃状生态

 

设计公司和个人不谈,因为在装饰公司工作过的设计师是主流人群。他们在公司呆过了,无论是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导致的离职,但既然已经要撸起袖子自己干了,就得做好吃苦耐劳、享受机遇同时面对风险的准备。

几乎没有一个设计师从公司出来想做好设计公司是把自己定位低端的,那说明真还没水平,还不如在公司打工好了。出来的尤其是从品牌公司出来的,大部分是专家级首席级总监级设计师,他们的定位更高端,希望得到的单子更大,获得的自由空间更多。因此,80%的设计师单干起初都定位高端。

但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后,尤其是当老客户的单子完成之后而新的客户转化率又低的时候,没有新业务、没有大的新业务、没有稳定的业务就成了最大问题。没业务的时候养人成本高,有业务来时又人手不够……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当收入和梦想有差距时怎么办?外表很光鲜内心很彷徨还得充胖子,晚上回家看看银行帐上的旧存款越来越稀薄怎么办?是继续定位高端,挑客户,还是面对一帮想请自己设计但又出费不高的甲方,接还是不接?绝大部分设计师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为高端市场不多、不够分,自己有时候的专业能力也未必真达到,老客户以前买好几套房子,装修完了又装修,转化率很快,但慢慢发现老客户也不爱装了,没得装了,财务可能也吃紧了。此时,慌了。脑洞想想,还不如回公司安稳,至少在大公司不会有这么大焦虑。

于是,心态的定位就发生了从微妙到决定性的改变:不谈高端了,做中高端吧,先赚钱再说。明的是中高端,其实就是中端,因为高端是要碰的,中端才是务实。由此,出来单干的设计师的生存环境生态级就又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开始是80%-90%要做高端,10-20%要做中端,最后变成了85-90%做中端,10%做高端。畸形的哑铃状生态就出现了,中间膨胀得无限大,两头很小。

既然要重新定位,就会有新的选择。一部分设计师抗不住压力,觉得还是回装饰公司去,于是一部分回原单位或者去了自认为更好的公司;一部分人仍在坚守自己的高端定位,在孤独中等待光明和未来,最终破茧成蝶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高端,你像谢长安这些都是熬出来的;更大一部分人则继续在中端,坚持坚持再坚持,时好时坏。有的越来越好,继续做大;有的能够养活自己过得清闲,不奢求做大但过小康日子也还不错;有的越来越差,只能回公司找工作或者加盟到其他设计公司。

集中在中端的设计师数不胜数,他们是压力最大的。竞争压力大,同行抢单现象严重,有时候为了拿下不得不打价格战。再加上本身设计收费相对不太高,你不太可能花很大心思把设计方案做得很高水平,因为这样费时费力,能应付满足这一般客户就行了,所以作品并不能很有出彩。同行之间的PK就变成了营销的PK,价格的PK,设计,额,都差不多吧。

有部分群体发现这样不行,可能开始调整思路,要做做原创了,要做做好设计了,就会开始变,很大部分用来赚钱,有一部分开始要做成精品。毕竟,对设计师这三个字还是有情怀的。

但有时候个人能力有限,怎么想突破都觉得力不从心,所以他们想到了合。

 

4

为什么设计合伙公司98%都会散?

 

我们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我们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很多脑子灵活又不想安逸的设计师,他们经常会不安心地想找机会做强做大,至于做久这件事,其实很多人真没看那么长远。为了做大,但是个人能力或精力有限,有时候财力也有限,怎么办?合伙。

合伙是大家常规的方法。但是为什么绝大部分几乎接近98%的设计合伙公司都是散伙了呢?这是很多人没有去深层次思考的。

合伙几乎也是因为有几点因素造成的,当然核心因素是希望合力做大。影响的因素则有多方面,比较常见的:

1、私下关系比较好。以前就经常玩在一起,可能爱好比较一致,或者对事物的理解感觉合拍,跟谈恋爱一样,热恋看到的都是优点,热恋过后发现怎么那么多缺点,有的缺点根本就无法原谅。因为关系好走到一起是最常见的,但大家对性格的互补,合作的分工,公司的定位发展其实都没想明白。真合一起发现了很多问题,理念不同步,利润分配不均,作息时间不同步,沟通成本越来越大,沟通时间越来越少,说重了伤和气,说轻了没效果……最后,忍无可忍,分吧。

2、省房租,壮人力。既然要搞设计公司,不能太寒酸吧,不然怎么搞定大客户呢。把公司面积搞大,装修豪华点,人员雄壮点,这是最起码的硬件要求。不然,高端客户看得见摸不着。于是,大家用一个公司品牌,把公司装扮得牛逼一点,各队人马一组合,仿佛人强马壮,公司一推广,具有国际范的设计公司出来了。不过到了后面发现1+1未必大于2。而且很多时候,合伙人是形式合、核心业务不合,各干各的业务,财务都是独立的,项目也是独立的。明是一个公司,其实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业务。真要大项目来了,大家再一起做,人员也比较充足。但这种情况基本是分摊型的,时间一久,好的一方无所谓,差的一方承担不起。如果双方都差,房租成本即便一起分摊了,还是多啊。如果人员一减少,空挡的大办公,人气惨淡,自己去办公室都觉得无比凄凉。最后,因摊成本在一起,最后因成本大另起炉灶,分吧。

3、被招揽过去干大事。一方之前就成立了设计公司。另一方则是因为关系好,或者因为有人牵线介绍,或者也刚好从装饰公司离职找新平台,诸如此类很多原因,他们加入了合伙。新人一起共同描绘美好的未来,畅想一切皆有可能。时间久了,好像有点差强人意。即便是个工作室,如果工商注册了,也是一个公司了,要发展就得慢慢规范。很多设计创始人在管理上是没有水平的,他们一方面希望做大做强,一方面又面对越来越多的员工不知道如何协同管理,很多时候连股东之间的矛盾也都不知道如何解决、达成一致。而且先开创的一方天然就有种主人公自豪感,又不懂谦和接纳,加入的一方多少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尤其是自己的提案习惯性不被采纳时,心里的落魄可想而知。最后的结局就是,人很好,但是真合不来,分吧。

4、重新组合新设计公司。这个是个例外,并不是离职后去单干,而是本身就在设计公司或者创办了设计公司,为了做大做强进行了整合,重新定位新公司,这个合伙人基本上本身能力就比较强,思想的维度也比较高。他们的合伙好处就是自带设计品牌IP,在业务能力、资源整合、设计水准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基础,甚至在行业已经有比较好的知名度。他们的组合可以最大化地把资源进行优化,材料进行整合,应对更大项目时候实操经验更强。如果他们能够团结一心,力量无穷。但这种组合如果处理不好,也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他们每个人自身能力都太强,少了谁都可以独自做得很好,主见很强,抗压能力强,整个设计装修流程已经把控比较到位。如果彼此发生矛盾,或者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少了谁另外一个人可能都可以独立完成。由于没有很强烈的互补和依存关系,分起来也快。这好比现在的贸易大战,国与国的企业更交叉,国际经济贸易越交错,其实战争更难打,因为有顾及。如果几乎可以独立,那打的条件就很完美。美国地处相对独立,加拿大是自己人,墨西哥不听话建个隔离墙,别的洲和国家去打打无所谓,至少不影响本土的基建破坏。如果美国地处中东,十几个国家接壤试试。中兴在中美贸易战中牵制得不行是因为芯片太依赖美国,所以不敢大声嚷。华为敢叫板美国,是因为除了市场扩大销售规模,其他依赖小,大不了不做美国生意。当然其他的政治因素不做分析。至少说明,越不依赖翻脸成本越低,越依赖翻脸成本越高。这种合伙就是分得成本太低。如果价值方向一旦出现对立,分得会非常彻底。

5、装饰公司旗下设立的设计机构,不在此分析行列。这类设计公司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他们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往后会做专题另外分析。

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分的。不过,分了还是朋友,这是最好的,毕竟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就怕分了还跟仇人一样,彼此拆台,负面连篇,相互伤害。其实,心态要好,创业就是要经历,成功是成功,失败也是成功。有经验,有条件,重新再来。大可不必离婚一次,就对爱情失去信心。

但是,分开是注定的,必然的。因为很少人合伙一个设计公司,是真正思考价值观方向的,是立志风雨无阻要做大一个设计品牌,要把赚钱、生活和朋友这件事作为同等重要合理相融的,大家出发点就是“利”,因利在一起就会因利而分开,在利面前难以包容、宽容,无法放好心态,没有舍得的心态,没有利他的心境,真要长久在一起,很难。这是人性。小公司谈人性谈感情是合理,是优势,也是劣势。他们靠不了制度。大公司的制度放到小公司,其实又是牛头不对马嘴。靠不了就会出问题。要自己创立适合自己的制度,很多人水平又欠缺。

所以,真要在一起,想清楚,尤其是把战略目标和价值观、金钱欲望和合伙人感情的关系想明白,想明白再出发,十平方的办公室我也觉得可以成为设计合伙人创业的开始。

未来的设计市场只会更大,那些惧怕未来没有设计空间的人是因为他自己真正还没有想好未来,本质是没有想好自己。

 

5

未来的设计之路,软装设计?!

 

我不是设计师,想设计未来就不是我的事。但因为在这个行业,还真是会经常想想分析。

这几年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市场都比较疲软。说是说只有寒冬的心态,没有寒冬的行业,什么时候都有人赚钱有人赔钱。但还是不得不客观来说,大环境还是受影响。

2019年开局,滴滴裁员2000人,宜家裁员7500人,ISS集团裁员10万人,东芝裁员7000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新年掀起的裁员潮,老板生意不好做,利润值缩小。中央两会等多份高层报告中,把当前的严峻形势做了分析,把稳就业放在第一位,列于稳金融等之前。

精装房成为主流,装修模式五花八门,恶性竞争乱象层出不穷,装修公司去年就倒了不少,苹果装饰、美得你装饰、泥巴公社……不知名的公司去年倒得更多。建材关掉的也一大批。2019好不到哪里去。

设计师也在思考方向,大部分人觉得精装房时代来临设计师不需要那么多了,很多人要失业。哈哈,这是必然的。不仅从业人员不需要那么多,品牌不响,专业不扎实的,服务口碑不强的,很多要被淘汰。所以,很多人开始学软装,往软装设计方向转。相应的,做材料的也不需要那么多了,地产商也不需要那么多了。供给侧改革嘛,这个行业也一样在改。

方向似乎没有错。但很多人对软装设计的概念理解和分析得还是相对肤浅,大家更多是从业务趋势上做研判,很少人会从客户对装修设计这件事上的心理变化和参与变化做分析,因此,在软装知识和供应链上不断吸收知识,不断通过全案来感动客户,但我觉得还欠缺点什么,这个是很多人没有去理解和践行的。因为缺这个,很多人的营销构建和系统流程就没有有特色化地打。全包流行,就一阵风流全包。全案是个好概念,就一阵风全案。没有根据自己的特长、可持续性地演化、转型。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一批人做全包,死掉一批,害死一批材料商。

这个点是什么呢?下回来分解。

 

很多设计师和我聊时表示对未来担忧。我说,如果我是一个专业、资深的设计师,我巴不得这个时代早点来,因为我的筹码会更大,淘汰一批浑水摸鱼的,自己能够在这个转折点补上些什么,难到不是让自己更牛逼的好机会吗?

老设计师应该更有自信,因为有很好的基础,只要把专业发挥出来,更匠心点,越老越香啊。你要相信越成功的大客户是越有阅历的,他们很多时候认同的是你的智慧,对空间和器物的真正理解。年龄就是一壶有年份的普洱茶,好喝啊。

年轻设计师更有机会。我们有活力,敢于尝试新东西,未来年轻的客户越来越多啊。现在很多人把高端视野只盯着一批老设计师,其实现在很多90后、00后设计都做得不错,而且还是大案,只是没有被关注而已。最重要,你还年轻,年纪轻就是最好的资本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招人只招90后,尽管他们有很多不足,但是活得久,创造或者见证的不同可能才更多啊。哈哈,是不是应该庆幸自己虽然不是首富,但你才二三十岁啊。

SO,设计市场未来无限大,中国的城镇化还早着呢!关键是,我们怎么准备?能不能从价值观、品牌观、合伙观、市场观、发展观等多维度进行深度思考。当然,十多年来,我们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已经走出去了,这是好事。分析这些问题,不是对行业消极,不是让大家担忧创业或者合伙,恰恰是为了让大家综合考量更好发展。要全面发展,还得大家多合力,合力的前提是意识更强、格局更高。永远明白:强者互持,LOW者互撕!

好了,今天是元宵节,大家团圆的日子。希望所有的家人、朋友、合伙人都能够团团圆圆,少分多合。实在没办法,遵从内心,享受当下,把日子过好吧!祝2019年大家设计大卖!


战略合作
深度合作
友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