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放眼漓江两岸,俨然桃花源里的风光,楼阁村舍古朴雅典,绿树掩映中鸡犬相闻,良田阡陌井然,偶有农人驱牛耕作,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位于阳朔县兴坪镇杨家村的“云庐”精品度假酒店,就藏于漓江好山好水间。而“云庐”这个名字,更是取自《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丽景色。
云庐酒店是一个在上海读书创业的哈尔滨人投资2000多万打造的,由5座独立又相连的泥砖房组成。酒店总体是请法国的建筑师设计的,从上海专门请的施工队建造了两年。
过去,在桂林乡下,平常老百姓砌房只能用泥砖,泥砖很厚,耐用保温,所以砌成的房子冬暖夏凉。那时候的泥砖房窗子很小,前面一扇门,后面一扇门。火砖兴起后,慢慢地才没有人再起这种房子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桂林人慢慢开始推倒泥砖房,建起了钢筋水泥楼房。到如今还在使用的泥砖房,不是给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家住,就是饲养各类家畜或放杂物。现在保留下来的泥砖房,时间最短的已有三四十年,有些已经两三百年了。
2012年,恰逢当地旅游业刚刚兴起,当地村民对此也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投资者找到一些村民,把共属6户人家所有的7幢泥砖房(每幢3空),以每幢20年24万元的价格租了下来。两年后,泥砖房子被改造成现在的云庐精品酒店,开始正式对外营业。
项目是从老农宅的改造开始,逐步梳理宅与宅之间的空间,并将一栋老宅拆除扩建为餐厅和客人可聚集的场所。设计师采取一种对当地文化和周围村民的尊重和谨慎态度,对原有狭小凌乱的农宅与场地进行梳理改造。
云庐酒店的几栋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紧密,与当地村民的房屋也没有明显的隔绝,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共生和与当地村民的和谐共存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另一方面,酒店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多来自现代城市,如何找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和农村生活的淳朴之间的平衡也是设计师的重点考虑。
在不破坏原外观的前提下,老的夯土建筑被改造为符合当代生活品质的酒店客房。新建的餐厅则用了一种更为低调的建筑语汇,以变截面钢结构和玻璃中轴门窗系统与毛石外墙、炭化木格栅、和屋面陶土瓦形成一种材料对比,新老建筑形成的空间对话和延续感则是维系外来(酒店)与本土(农村)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
在室内设计中,依然遵循了自然共生的法则。为了不影响依山傍水的好风景及与老村落的协调,低调的新建餐厅为一层楼高的坡屋顶建筑并尽可能的降低了尺度,而室内空间在满足了空调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提升了层高,与建筑呼应,让空间明快、简洁、流畅。
原有农宅的室内虽然久经年代的风雨而显得破旧,但却不失空间上的趣味,典型的一栋青瓦黄土砖屋为三开间,中间为二层挑高的厅堂,两侧各有四小间房,二层为杂物储藏用。在改造中,保留了原建筑的木结构,黄土墙,坡屋面及顶上透光的“亮瓦”。在功能上,一层的厅堂保留并设有吧台、沙发,是客人小聚的社交空间;客厅的两侧各有一间客房,厅堂中增加了通向二层两间客房的楼梯。对于东西方向的室内墙面,只是作了必要的清洁和修缮,南北方向的墙面在土砖墙以内增加了轻钢龙骨石膏板墙,新旧墙体中间的空隙满足了所有管线,管井走向的需求。
在空间改造中侧重于思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原生态空间的对话,空间本身与光影的对话,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互动。在材料运用上,室外保留了纯朴厚重并显得与当地桂林山水浑然一体的夯土外墙和青瓦屋面,原来的旧木窗换作了现代的铝合金窗框,新与旧的对比让老建筑有了几分现代感和新老建筑的对话场景。室内采用了再生老木,素面水泥,竹子,黑色钢板等材料,力求遵循朴实,自然,简单的原则。这些现代材料与原始的土坯墙形成了一种对比,但都有着一种厚重感,整体上有着相似的历史感。
结语:在云庐,前院恬静雅致,后院花木扶疏,随处均可盘腿席地而坐,配上一本古籍,点燃一束馨香,奉上一鐏清茶,一缕清风,一抹闲云,一份随心,令人游走落英缤纷,穿越夏日繁荫,收获秋果累累,静待万物休整。在芬芳季香中,在私密静谧中,拥抱崭新的自己。